2025年3月25日,雅迪控股的财报像一颗深水炸弹配资正规网站,炸出了两轮电动车行业的暗涌。
营收同比暴跌18.77%、净利润腰斩51.81%的数据,让这家曾号称“全球每卖出3辆电动车就有1辆是雅迪”的行业龙头,第一次尝到了增长乏力的苦涩。
图片
股价应声下跌、经销商库存积压、竞争对手逆势增长……重压接连袭来。
曾经靠“价格屠夫”战术横扫市场的雅迪,如今却困在了一场由政策、市场和战略失误编织的三重危机里。
图片
政策变天:一场火灾烧出的行业地震
2024年初南京电动自行车起火事件,成了压垮行业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。
这场由锂电池自燃引发的公共安全事件,直接导致监管部门连夜修订《电动自行车电气安全要求》,强制淘汰超标车型。
图片
为了匹配新标准,雅迪被迫将旧款车降价30%“打骨折清库存”。
但这波操作直接让终端价格体系崩盘,两轮电动自行车均价从1380元跌到1347元,利润薄得像刀片。
更致命的是,新国标对电池防火、车体塑料占比甚至北斗定位功能都提出了严苛要求。
这样一来,雅迪生产线改造成本飙升,越南工厂产能利用率跌到60%,每辆车的固定成本硬生生被摊高了23%。
图片
政策这把双刃剑,还砍向了雅迪的“利润输血机”。
财报显示,2023年雅迪靠政府补贴躺赚3.3亿元,但2024年补贴退坡后,这块“白给的钱”直接缩水35%。
反观国家力推的“以旧换新”政策,本应是救命稻草,但雅迪的经销商们却在社交媒体吐槽:
“特价车卖一台赚不到100块,还不如去卖九号的智能车”。
市场反噬:当价格战打到肉疼
雅迪的发家史,就是一部血腥价格战史。
2016年上市后“全系降价30%”的豪赌,让雅迪硬生生从爱玛嘴里抢下市场份额,靠“农村包围城市”战略坐稳销冠。
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,当中国电动两轮车保有量突破4.2亿辆、每4人就有1辆时,这套打法彻底失灵了。
财报暴露的不仅是销量暴跌350万台,更是三四线市场的饱和。
北方市场增速从21%跳水到4%,消费者换车时宁愿加钱买九号的智能车,也不愿再为“老土”的雅迪买单。
图片
更讽刺的是,雅迪引以为傲的“性价比”护城河,正在被成本上涨吞噬。
占整车成本20%的铅酸电池,2024年价格暴涨23%,而雅迪仓库里堆着16.5亿元存货,六成是高价时囤的原材料。
一边是卖不动的库存车,一边是涨不停的铅价,雅迪的毛利率被挤到15.2%的历史冰点,比隔壁卖空调的还惨。
新势力围剿:智能化的降维打击
如果说政策是导火索,那么九号公司的崛起就是插在雅迪心口的一把刀。
这家靠着“年轻人的第一台智能电动车”概念杀入市场的公司,2024年扣非净利润暴涨160%,用APP控制、自动巡航、OTA升级这些科技狠活,把两轮车做成了“带大电池的iPhone”。
当雅迪还在乡镇市场卷价格时,九号已经在一二线城市开出体验店,大搞背后偷袭。
财报对比更扎心,雅迪电动踏板车均价1804元,九号的F系列却卖到4000+,利润差了不止一个量级。
图片
传统对手也没闲着。
爱玛虽然净利润微降0.25%,但15.54亿的绝对值和雅迪差距大幅收窄;
台铃、小刀则靠着渠道下沉蚕食份额。
雅迪的4000家经销商、4万个销售点,反而成了转型的包袱。
当行业从“拼门店数量”转向“拼用户黏性”时,这些曾经的王牌反而拖慢了雅迪转身的速度。
图片
战略迷途:钠电池和出海能救命吗?
面对困局,雅迪不是没动作。
2023年高调发布的钠离子电池,被寄予厚望要“革了铅酸电池的命”,2025年更计划推出钠电车。
但业内人士吐槽:
“钠电池低温性能差、成本没优势,现在推广等于让消费者当小白鼠”。
出海战略同样尴尬。
印尼和越南工厂刚动工,但当地市场早已被本土品牌把持,雅迪的“农村包围城市战术”在东南亚根本玩不转。
图片
更值得玩味的是产品策略。
财报里轻描淡写的“摩登系列”,被包装成“女性专属座驾”,请来顶流王鹤棣站台,试图复制九号的年轻化路线。
但社交媒体上,年轻人却吐槽:
“复古设计像老干部座驾,智能功能还不如小牛三年前的产品”。
图片
热搜倒是买了不少。
这种“战术勤奋掩盖战略懒惰”的操作,暴露了雅迪创新能力的疲软。
当行业从“耐用消费品”转向“科技潮品”时,雅迪的研发投入还停留在硬件微创新阶段。
行业启示录:从野蛮生长到价值重构
雅迪的困境,本质是中国制造业转型的缩影。
当人口红利消退、政策监管收紧、消费升级加速时,曾经靠规模效应和渠道霸权取胜的企业,突然发现游戏规则变了。
新国标不是终点,而是行业价值重构的起点。
未来两轮电动车的竞争,将是智能化生态、用户运营和供应链韧性的综合较量。
图片
但危机中也有转机。
国务院“减少行政检查”的新政和以旧换新补贴,或许能给雅迪喘息空间;
东南亚、欧美市场的电动化浪潮,也可能成为第二增长曲线。
只是,当雅迪的财报上写着“存货周转天数增加42%”时,投资者更想看到的不只是战略口号,而是实实在在的现金流和用户口碑逆转。
图片
雅迪的故事,也给所有“中国制造”上了一课:
没有永远的价格战赢家,只有不断进化的生存者。
当行业从草莽时代走向精耕细作,当消费者从“有车就行”变成“既要又要”,曾经的霸主要么涅槃重生,要么成为转型浪潮下的沉船残骸。
而资本市场早已用脚投票。
财报发布当天,股价3.23%的跌幅背后,便是人们对那个靠低价横扫千军的雅迪时代的告别。
图片
| 年赚数百亿,声称永不进中国,全球最大中餐连锁竟只卖“假中餐”
| 茅台冰淇淋事业部解散,交了50亿“青春税”,白酒仍求不来年轻人
| 价格翻了20倍!老外疯抢中国冥币:有这好东西咋不早说!
| 完败!“冲冠一怒为红颜”的尹锡悦被罢免配资正规网站,与“青瓦台魔咒”无关